找到相关内容1316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坛经》禅宗思想来源初探

    ,盖覆真如,离妄念本性净,不见自性本净,起心看净,却生净妄,妄无处所,故知看者却是妄也。净无形相,却立净相言是工夫,作此见者,障自本性,却被净缚。若修不动,不见一切人,是性不动。迷人自身不动,开口...《坛经》禅宗思想来源初探  北京大学教授 许抗生  笔者曾于1994年发表一篇题为《略论禅宗佛学的理论基础——真如缘起论》的文章,此文发表在《文化与传播》(第二辑)的论文集上,由上海文化出版社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4259974.html
  • 人间佛教的蓝图(上)

    《发觉净心经》)  “见世之,身自依法行。”(《五分律》)  “若人打骂不还报,于嫌恨人心不恨;于嗔人中心常静,见人为恶自不作。”(《弥沙塞羯摩本》)  “自受乐时,不轻他人;见他受苦,不生欢喜。...经》)  “扬人善事,隐他咎;人所惭耻处,终不宣说。闻他密事,不向余说。”(《优婆塞戒经》)  “不求他过失,亦不举人罪,离粗语悭吝。”(《大宝积经》)  “但修自己行,莫见他邪正,口意不量他,三业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3760085.html
  •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─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

    rdquo;;众生因为烦恼,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,所以又称“漏”;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,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,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,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,所以又称“随眠&...根本空。   集圣谛又名贪著、恶成辨、恶、速疾、能执取、想、有果、无可说、无可取、流转。   灭圣谛又名不退转、离言说、无相状、可欣乐、坚固、上妙、离痴、灭尽、远恶、出离。   道圣谛又名离言、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5660104.html
  • 初探菩萨修习禅定不生长寿天的善巧方便

    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,摄受般若波罗蜜多,于诸静虑及静虑支不生味著,亦无退转。[78]   菩萨虽修得了诸禅定,但能以慧观诸定及相应禅支之无常等,那么对于诸禅及禅支就不会起贪著了,在不起贪著的情况下...禅修者会投生到色、无色界天,必须是在临终时还持有证入禅那的能力才行,而不是在这一生中曾经证入色、无色界的禅那,命终就即会生到色界或无色界天。  但是在《阿毗达摩概要精解》中译本里,译者提出另一种有...

    释真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2560179.html
  • 承远与南岳佛教

    示心初因,开佛知见。升堂入室者,则必亲授,此外秘之。立教之宗,以律断身嫌,戒降心。应舍而常在,无行而不息。离心色则净,皆净则离,离则无生。内外中间,无非实际。要因四摄,成就五身。始以上观悟入,终于莲花正受。平等法门,究竟于此。[35]  这段话的解读,是了解《菩提心记》性质的最重要依据。第一,以戒律作为修行的基础,用律的作持来断除身业,用戒的止持来降伏心中的。第二,撰写《菩提心记》是为了“...

    圣 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5560453.html
  • 沩仰宗禅法述略

    委曲,亦不闭眼塞耳,但情不附物即得。从上诸圣,只说浊边,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,譬如秋水澄渟,清净无为,澹泞无碍。唤他作道人,亦名无事人。……若真悟得本,他自知时,修与不修是两头语。如今初心,虽...大有裨益的。因此,沩山道场尽管在会昌法难时未能免于大劫,就连灵祐禅师本人也枉遭澄汰。但会昌法难一,身为湖南观察使的裴休,对灵祐禅师“固请迎而出之,乘之以己与,亲为其徒列”,相国崔慎由亦崇重加礼[4]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2460546.html
  • 释迦大觉无上道即是天台圆顿一乘实相

    名为慧。若知烦恼、生死、本性清净。名寂。此烦恼、生死、本性如空。名照。四、“破法遍”云:若生死即涅槃者,分段、变易、苦谛皆破。若烦恼即菩提者,四住、五住、集谛皆破。五、“识通塞”云:知生死名为塞,...真如。为对彼之不立,故言立耳。圆人了知:法法无非性具法门。无修善恶。即性善恶。此阴无非法界。荆溪据“阴体”判之唯在三教。即此阴体,便是圆人所观之境——为圆人所观境界。盖前辈有读文不尽之——但以为“阴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3360675.html
  • 《摩诃止观》片论

    体现,就能从日常的邪恶现象入手修行,而通达于真实的佛道。假如对于佛道产生执著,因执相而产生,则甘露翻成毒药,佛道反而变成非佛道。只有如此理解善与恶的关系,才能圆融通达实相的意义。  观察实相即是观...”,亦可说是一种解释,毕竟份简单。下面略举灌顶、谭壮飞、关口真大三家的研究而作些说明。  第一种,是记录整理者灌顶在序论中所说,因为夏安居期满,法轮停转,以后部分没有来得及讲完。如果仅是为了时间关系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1260831.html
  •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海尘菩萨所发的五百大愿

    色界、无色界众生听闻舍心法语;对欲界生贪之众听闻言其法语;反感、厌恶大乘法众生听闻随呼吸生正念法门法语;执持邪见者听闻缘起法语;孤陋寡闻众生听闻不忘失法语;执持恶见众生听闻空性法语;杂念纷呈众生听闻...当为浊世众生发愿。如是发愿必有利于人天众生,诸佛菩萨亦必赞叹。将来有大悲心之菩萨会行此道,十方菩萨亦将度化浊世可怜众生。我涅槃后不可思议劫,十方诸佛定赞叹我今日所发之愿,听闻后也当发愿住持浊世刹土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1261978.html
  • 《心经》者何(1)

    佛经所说的八苦中,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。  《中阿含经.苦阴经》卷二十五中,也深刻阐明了欲的。《经》中说:‘云何欲患?族姓子者,随其技术以自存活,或作田业、或行治生、或以学书、或明...足见这个问题不好回答,所以在西方哲学中的最高名言是:认识你自己。  ‘生从何来,死从何去’,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。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对人生做一个形象的比喻:他说人生有如一座桥,这座桥的桥头、桥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762118.html